中小股东质疑 国中水务豪赌汇源背后的资本“魔术”
近日,一则标题为《中小股东心声:三问国中水务 资本“魔法”到底坑了谁?》的网帖引发大量关注。一位持有国中水务(600187.SH)的小股东在某投资论坛发帖,抽丝剥茧,质疑国中水务在间接参与北京汇源重整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,疑其已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,帖子发出后引爆了整个中小股东群体的集体愤怒。
中小股东愤怒的核心,聚焦在如下三点:首先,国中水务已向诸暨文盛汇(文盛资产为参与北京汇源重整设立的持股平台)累计支付9.3亿元,对应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.89%股权;但目前却仍在资金是否实缴方面存在异议;第二,重整投资人文盛资产承诺的16亿元出资至今缺口8.5亿元,已投资的钱全部来自国中水务,但此时如果分红或转让股权,诸暨文盛汇将按照60%持股比例享受分红或分配权,其中仅18%将传递到上市公司,中间的余利将归诸暨文盛汇,即国中水务拿了目前为止全部的投资却只能获得最少的利益;第三,当前情况下,国中水务既不要求补足出资,也不启动回购条款,仿佛“回购权”从未存在,事出反常。
一、9.3亿去哪了?
根据2022年6月法院裁定的《北京汇源重整计划》,文盛资产需通过诸暨文盛汇、天津文盛汇合计向北京汇源注资16亿元,换取累计70%股权。然而至今文盛资产方面只投资7.5亿元,天津文盛汇更是至今分文未出,且工商登记显示,截至2025年7月底,北京汇源实缴资本约为9.61亿元,无论如何计算,都远未达到承诺的注资金额。
蹊跷的是,国中水务却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分三次公告,以9.3亿元收购诸暨文盛汇36.49%股权,穿透后对应北京汇源21.89%股份,相当于用中小股东的钱为文盛资产“垫资”完成控股。且三次公告中,均未发现公司对“实缴时间表”作出任何风险提示。也就是说,国中水务充当了“冤大头”的角色,这一操作自然引得中小股东不满。
二、“空手套白狼”的交易设计
更令中小股东愤怒的是交易结构:文盛资产以7.5亿元认缴出资,却撬动了北京汇源60%股权;国中水务真金白银掏出9.3 亿元,仅拿到36.49%合伙份额;若未来北京汇源分红或估值提升,文盛资产按60%享受收益,国中水务则按36.49%分享——资本杠杆比例高达1:8.5。
“这不是投资,这是替大股东做通道。”一位私募人士直言。记者梳理发现,国中水务与文盛资产此前已两次合作失败——2021年拟1亿元凯迪生态产业基金旗下的两家生物质电厂、2021年底拟7.6亿元收购泉林集团,均支付保证金后无果而终。同样的“先付意向金、再谈估值”套路,在北京汇源项目中被复制。这类“空手套白狼”的交易设计,显然存在问题。
三、回购条款为何沉睡?
2022年4月,国中水务与文盛资产签署的合作协议白纸黑字:“如《重整计划》《重整投资协议》不能按期履行,国中水务有权要求回购股权。”如今实缴缺口已成事实,公司却未发布任何行权公告。黑龙江证监局2024年9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,国中水务在过往重大投资中已多次出现“未及时披露”问题。中小股东担忧:回购条款是否只是安抚市场的“抽屉协议”?
记者联系到发帖人,对方代表中小股东称:“我们要求独立财务顾问专项核查,要求监管机构冻结交易账户,要求大股东用自有资金补足缺口。”他们更期待监管部门的介入,查清真相,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。
面对中小股东的合理质疑,截至目前国中水务方面暂无回应。国中水务的沉默,让这场资本“魔术”的真相仍笼罩在迷雾中。但可以确定的是:当9.3亿元中小股东的血汗钱可能沦为他人杠杆游戏的筹码时,市场需要的不仅是一份迟来的公告,而是一场彻底的追责与制度修补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