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
本期话题

从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,秦国大将白起不辞辛苦,三征赵国,屡战屡胜。就在世人纷纷以为秦军的下一记重拳一定会打在赵国身上的时候,秦昭王却突然向赵惠文王发出了会盟邀请,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渑池会”。

为什么三征赵国之后秦昭王却主动要求与赵王“好会”,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呢?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公元前284年,齐愍王在五国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兵败山倒,秦昭王如愿击垮了一个东方的劲敌。放眼山东,还有能力与秦国一战的只剩赵国一家了。秦军的下一支箭会射向赵国吗?

根据杨宽先生的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》所列大事编年来看,似乎此时的国际局势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

公元前282年,秦国以赵国不愿配合自己联军攻齐为由,命白起攻取赵氏的祁城与兹氏;

公元前281年,白起再度统军伐赵,又占领了蔺城和离石;

公元前280年,白起三征赵国,攻占光狼城,斩首三万。

秦国连续三年对赵用兵,而且统军出征的都是大将白起,这是极不寻常的。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——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国的这30年中,他所制定的秦国对外扩张的总体规划。

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条“三部曲”式的线索: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,秦国刚刚遭遇了五国伐秦的厄困,丢掉了封陵、武遂等黄河沿线的战略要地。

此时摆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打通东进中原的通道。这就要求秦军必须集中兵力扫除韩、魏两国在洛阳西、南两面凭借山险构筑的防御屏障。于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,秦将白起大破韩、魏联军,斩首二十四万。

经此一战,韩、魏两国一蹶不振,再也无力抵御秦军东进中原的步伐。但此时秦国东征军的右翼却暴露在了楚国的面前。为了解除楚国对秦军右翼的威胁,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攻楚,烧夷郢都,迫使顷襄王迁都于陈。楚国从此兵势败散,不复能竞。

打垮楚军之后,魏冉再次将秦军主力调回中原对准韩、魏,并于公元前273年击破赵、魏联军于华阳城下,斩首十三万,沉赵军两万人于黄河之中。而这一场大战役的指挥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。

从上述史实的梳理中我们应该能看出这么一条规律,那就是作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龙刀,白起是执行魏冉领土扩张计划最得力的人选。白起人在哪里,往往秦国对外扩张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。只要他现身的地方,动辄出现规模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大战役。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认识回过头来审视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间白起三征赵国的行动,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费解了

连续三年伐赵,貌似秦国攻赵的决心和意志都很顽强。但这三次战役的规模又都不大,而且按照秦国东扩的三阶段计划来看,地处北方的赵国显然不在秦军的主攻方向上。那为什么魏冉还要命白起不辞辛劳地三征赵国呢?要解释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补充一段在《史记》中失载的史实。

据杨宽先生《战国史》一书所说,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之后,秦国成为了地缘形势最为有利的强国。魏冉最初的计划并不是趁齐国失败的当口南下攻楚,而是东向攻魏。得到白起出征魏国的消息后,苏厉曾经对西周君预言:

“白起是攻善用兵,又有天命也,今攻梁,梁必破!”——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但战役的真实结果却与最初的预料大相径庭。名将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!

因为此时的魏国乃是山东诸侯的“纵亲之腰”,无论燕、赵,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国被白起消灭。于是在秦军兵临城下之际,赵国起兵十万,燕国起兵八万,纷纷加入了这场大会战,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。

攻魏的失败给了秦昭王和魏冉一个深刻的教训:秦国虽强,但只有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才能保持较高的胜率。一旦山东诸侯兵连势结,秦国就有可能陷入被动。伐魏不成,秦国调转兵锋,南下攻楚。

对秦军的攻楚计划,台湾三军大学所编《中国历代战争史》是这样分析的:

秦昭襄王既决定三路攻郢,乃于周赧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280年)命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入蜀,并由蜀进攻楚之黔中郡,拔之。于是南路之进军告成。司马错又分一部之兵,由巴郡东下,达于夔巫,准备东出巫峡以攻郢之西。另一路军由武关东下,攻取楚之汉北及上庸之地,进入桐柏山地区。——《中国历代战争史·春秋(下)》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军都已经开始行动了,白起这时候在干什么呢?他还正率兵攻击赵国的代邑呢。难道攻魏失败之后,秦昭王和魏冉还不汲取教训,仍想同时对赵、楚两个大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吗?

以秦国的国力,我们都知道它绝无可能同时打赢这两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:后来长平之战中单为对付一个赵国,秦昭襄王把秦国15岁以上的壮劳力全都派上了前线,而他的曾孙秦始皇遣王翦攻楚,一次投入了60万大军,秦国甲士为之一空。

重创楚、赵之中的一国,秦国都得吃出吃奶的劲儿,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,不可能算不出同时与赵、楚两强搏命的后果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攻楚的前哨战已经打响,白起还滞留在赵国的阵地上,我以为这绝不是大举攻赵的信号,相反秦昭王和魏冉应该是要虚张声势,就用白起这头虎来震慑赵国,防止它像当初援魏那样阻碍秦国的攻楚大计。

只有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白起三征赵国的战役规模看起来都很小——此时秦军主力已经在南方集结,摆开架势要大举攻楚了,秦昭王还能拨出多少军队供白起在赵地用兵呢?

另外,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秦国高层任用白起的这样一个规律:白起往往不会在大规模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现身前线,总是等前哨战打完了,进入战役关键阶段,他才接掌兵权。

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,前哨战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将向寿率先打响的,等到次年韩、魏联军的主力到达,白起才就任秦军统帅;

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战,前哨战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将司马错率先发动的,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从赵国南下,接过伐楚的北路军指挥权。

至于后来秦、赵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也同样不出此例。王龁在长平前线与廉颇缠斗多时,直等到赵孝成王换将,命赵括为帅,白起才悄无声息地走进了秦军大营。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时间赶赴荆楚前线,他总还得有南下的一天。到了公元前279年,秦国的三路大军都已翻越郢都外围的山川险塞,从北、西、南三面逐渐形成对郢都的合围之势,白起动身的时候终于到了。南下之后,他指挥北路秦军连下鄢、邓、西陵诸城。

此刻,或许留在赵国战场上的最后一支秦国偏师都随着白起南下了,秦昭王和魏冉又该用什么办法来拖住赵国可能的援楚之军呢?
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载:

(公元前279年)秦王使使者告赵王,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。赵王畏秦,欲毋行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就在白起南下的几乎同时,秦昭王向赵惠文王发出了会盟邀请,邀约赵王于韩地渑池举行一次“好会”。

可面对秦昭王的“盛情”,赵惠文王怎么想呢?他害怕了。也难怪,此前三年,赵军在白起的凌厉攻势下一败再败,这在赵国君臣的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,这次秦昭王竟然亲自出马,谁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?

秦昭王想要干什么?答案其实不难分析,他就是要赵国害怕,最好让赵国君臣产生误判,以为秦国随时可能大举攻赵。

有了白起此前三征赵国的铺垫,秦昭王在这次会晤中是完全有可能达成这个目的的。所以一到渑池会上,秦昭王就开始卖力的表演。先是诈命赵王鼓瑟作乐以为羞辱,继而又恫吓赵国,要求它割地为秦王上寿。

虽然在蔺相如的针锋相对下,赵惠文王貌似没有栽面儿,但其实他输惨了!

因为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说:

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,赵亦盛设兵以待秦,秦不敢动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秦军主力都随白起去了荆楚前线,这早晚秦昭王手里哪儿还有兵对赵国发动进攻?可赵国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,大将廉颇甚至把赵军主力摆在秦、赵边境,一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架势。这下可好,失去援助的楚国就只能听凭白起的宰割了。

司马迁说“秦不敢动”,貌似认为赵国赢了这一局。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“赵不敢动”,秦昭王就凭一张嘴把几十万赵军主力滞留在了北方,就算戏台上演得神乎其神的诸葛空城计,高明也不过如此了吧?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从渑池会前后的秦、赵博弈看,两国此时最明显的差距其实还不在军力的强弱上,而是秦国的顶层战略设计和战略预判能力远胜于赵国。它能够确立这一优势的关键正是贤相魏冉。

可能有人会就此提出反驳,赵国方面不是也有贤相吗?蔺相如难道不堪贤相之任?很遗憾,“将相和”的故事从来只存在于戏台之上。在真实的历史中,蔺相如不但不是“贤相”,甚至他连“相”都不是。

这位勇气可嘉的大臣在赵国担任的一直都是军职而非文职。在战国将、相分立的体制下,他是没法肩负起宰相的工作的。对蔺相如的职务,《史记》当中其实有明确的记载。当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时候,廉颇说:

“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寛之至此也。”
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在司马迁的记载中,廉颇称蔺相如为“将军”,而蔺相如也称廉颇为“廉将军”,说明他们都是军职人员。廉颇此前之所以对蔺相如不削一顾,那是因为蔺相如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,仅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的两次外交表现就越级擢升到了廉颇之上。

对一个将军来说,“徒以口舌为劳”当然不是博取功名的正途,所以廉颇才这么不服气。倘若蔺相如本来就是文职,鼓舌弄笔正是他的本分,廉颇有什么可不满意的?

另外,《史记》对战国人物的类传原则是贤相与贤相合传,名将与名将合传。所以樗里子和甘茂并为一传,范睢和蔡泽并为一传,白起与王翦并为一传。

至于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除了蔺相如之外,其余几位传主如廉颇、赵奢、李牧无一例外都是赵国名将,蔺相如与他们合传,不正表明了他的将军身份吗?蔺相如就像浑身是胆的赵云,可赵惠文王身边缺少的却是一个运筹帷幄的诸葛亮。

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:

“关、张、赵云皆万人敌,惜无善用之之人。”——《三国演义·玄德南漳逢隐沧》
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自从赵武灵王去世之后,赵国这个“善用之之人”的位置便一直虚悬,以至于在与秦国的较量中步步被动。

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后,楚顷襄王被迫东迁陈县。魏冉随即便将白起调回了中原战场。从公元前276年起,秦军在此后的4年中频年向魏国发动攻击。

到了公元前273年,实在挨不住打的魏安厘王向赵国求援。赵惠文王遣军救魏,韩魏联军并力进攻韩地华阳。魏冉命令将军胡伤配合白起南北夹击,大败韩、魏联军于华阳之下,斩首十三万级。赵将贾偃率领败兵北退,白起一路追击他到黄河岸边,沉其卒两万于河中。

华阳战败后,韩、魏奄奄一息,楚国疮痍未复,无论赵国是否愿意,与秦国的大决战已经离它越来越近了。


参考文献:

台湾三军大学编:《中国历代战争史·春秋(下)》

范祥雍《战国策笺证》

泷川资言《史记会注考证》

沈长运《赵国史稿》

杨宽《战国史》

杨宽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》

本文系晋公子原创。已签约维权骑士,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,侵权必究!如需转载,请联系授权。

欢迎分享转发,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!

— THE END —

文字|晋公子

排版|奶油小肚肚

图片|网络

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?别天真了,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


推荐阅读:叶紫